今天是
  • 无障碍服务
    您的位置:首页>检察文化

    辽宁检察官评《第二十条》④丨“如我在诉”,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

    2024-03-12


    检察题材电影《第二十条》春节档全国热映,艺术地诠释了“法不能向不法让步”的司法理念,在辽宁检察机关引起广泛热议。让我们一起走进【辽宁检察官评《第二十条》】,在感受剧中悲欢的同时,探讨更好践行“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”,以高质量检察履职答好维护公平正义的辽宁检察答卷……



    营口市检察院

    第三检察部 董国超


    《第二十条》以三个截然不同的事件为线索展开,分别涉及到王永强的家庭受伤害、韩明的儿子遭遇霸凌以及公车司机张贵生的义举被嫌疑伤人。这些看似无关的事件在影片中巧妙交织,共同引发了对“正当防卫”和“公平正义”等法律与道德议题的思考。


    作为检察干警,应当秉持平和、理性的办案理念,把坚持司法为民、追求公平正义用行动融入到一件件的案件办理当中,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。正当防卫条款在现实中应用较少,这是因为时间条件的紧迫性和限度条件的适度性,这其中如何界定的尺寸和界限是相对模糊的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办案中要依法依规审查处理,综合全案证据进行评判,依法履行职责。


    正如影片中所言“我们办的不是案子,而是别人的人生”,法律应当为人们提供公平正义的保障。作为一名检察干警,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法律的精神,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,努力达到司法办案政治效果、法律效果、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,让公平正义贯穿我们办案的全过程,坚守法律底线,锤炼自己的业务水平,让案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。



    新宾县检察院

    第二检察部 安孝猛


    2024年春节,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《第二十条》成为春节档“爆款”,引发了全民对“正当防卫”的热议,这场关于法、理、情的深入思考,与群众内心的朴素正义感产生强烈共鸣。正如张艺谋所说:“中国人骨子里充满了爱和温暖,有天生的古道热肠;中国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,让每个中国人本性就有讲求公平公正的朴素认知。”


    电影《第二十条》以郝秀萍事件为主线,以校园霸凌和公交车见义勇为事件为辅线,三条线交织,树立群像最终指向《刑法》第二十条。电影以王永强正当防卫、郝秀萍一家团圆结束。但是,这结局真的圆满了吗?郝秀萍一家长期遭受的痛苦是无法抹去的,司机张贵生没有等到那迟来的正义。好人的出手,代价似乎太大了吧?也许,导演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的缺憾、不完美的结局在叩问我们这些办案人,如果是你,你会怎么做?会不会有更好结局?公平正义在群众心中就是用心用情去回应他们的诉求和期待,“如我在诉,情同此心”。


    法不强人所难,法不是冰冷的逻辑


    《第二十条》参考了“昆山反杀案”“福州赵宇案”“涞源反杀案”等经典案例。以“昆山反杀案”为例,王永强反杀刘文经一幕,和于海明反杀刘某龙如出一辙,王永强在刘文经回车取刀时持剪刀连刺26刀,而于海明也在极度愤怒和恐惧中短短7秒刺出了5刀。在影片听证会上,听证员提出过王永强是为了泄愤、对郝秀萍的侵犯已经结束等观点,先不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,但站在上帝视角看待案情,肯定是失了法理情的统一。韩明指着手机向公交车司机张贵生捋视频的那一段,现实得让人心酸。“到这,是见义勇为;到这,就是互殴了;到这,就是故意伤害了。”按这种冰冷的法律逻辑,“昆山反杀案”中,于海明追砍那几刀,完全可以认定为故意伤害。法不强人所难,法律也不是冰冷的逻辑,每个办案人都应秉持“如我在诉”的观念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

    唤醒沉睡的《第二十条》,是时代的呼唤


    2023年6月8日,黑龙江一男子在烧烤店被竹签戳脸4分钟不敢还手,只怕被认定为互殴,影响孩子。七尺壮汉忍气吞声任由施暴,激起了网友的愤慨,就像影片中张贵生的一句质问:“那我光挨打不还手就对了?”和该男子不同的是,张贵生还手了,最终由互殴转化为故意伤害,锒铛入狱。正当防卫条款之所以“沉睡”,除了涉及到正当防卫案件的事实、证据比较复杂外,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也成为该条款的主要桎梏。在司法实践中,办案人不应更多苛求当事人的冷静与克制,要立足防卫人防卫时的具体情境,综合考虑案件发生的整体经过。2020年8月,“两高一部”印发了《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》,《意见》明确指出:“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,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,坚决依法认定。要切实防止“谁能闹谁有理”“谁死伤谁有理”的错误做法,坚决捍卫“法不能向不法让步”的法治精神。”《刑法》第二十条的觉醒,是时代的呼唤,更是人民的呼唤。


    与其责骂罪恶,不如伸张正义


    影片中,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,莫过于“法律,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,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。”这契合了《刑法》“惩罚犯罪、保护人民”立法宗旨。好人出手,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,是不应有代价的。而在电影中,郝秀萍被逼跳楼,王永强反杀后被关押,见义勇为的张贵生车祸身亡,为儿子讨公正的李茂娟也被拘留七天,这些好人或多或少都付出了代价。这也是张艺谋导演对影片内涵的一次呼应,“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,但不能因为有代价,就不去做。”我在想,如果我们办案人能动履职,或许能不能避免或降低好人所付出的代价呢?换一种结局呢?恶霸刘文经放高利贷、强奸、寻衅滋事,康村的部分村民助纣为虐,若深挖彻查,是否能将刘文经团伙定为黑恶势力呢?当刘文经团伙被认定为黑恶势力,郝秀萍也许就不会被康村的人逼至跳楼了吧……既遂的犯罪无力更改,但未来的结局乾坤未定,与其责骂罪恶,不如伸张正义。


    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,公平正义就在我们身边


    影片中,给我触动更深的,还是韩明一家的小案,韩雨辰仗义出手,阻止校园霸凌,却给一家子弄得鸡飞狗跳。韩雨辰虽然被撤案,他的母亲却因张主任手腕骨折而被拘留,留给观众的有笑点,也有无尽憋屈之感,做好人,这么难吗?我们不妨换一种结局,根据最高检、公安部2022年12月出台的《关于依法妥善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》第二条第七款之规定“如果犯罪嫌疑人只是与被害人发生轻微推搡、拉扯的,或者为摆脱被害人拉扯或者控制而实施甩手、后退等应急、防御行为的,不宜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故意伤害行为。”公安机关若以此来办理,是否能抹除你的意难平呢?抑或者,根据《意见》指出的:“要充分借助当事人所在单位、社会组织、基层组织、调解组织等第三方力量,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,促进矛盾纠纷解决以及当事人和解协议的有效履行。”在韩雨辰出手的第一时间,就充分发挥出了学校作用,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。我们办的不是案件,而是别人的人生,我们眼中的小事,就是群众眼中天大的事。公平正义,就在我们身边。



    大连市中山区检察院

    李柏莹

    “我们办的不是案子,是别人的人生。”这句经典台词是许多检察人员的座右铭。案件的正确办理要衡量天理、国法和人情,检察官必须将别人的人生放在心中反复掂量,必须万分慎重行使检察权。法律的规定是明确的,但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,每一个检察官都应该秉持“如我在诉”的理念,善于统筹法理情的有机统一,绝不能将法条简单地生搬硬套。检察人员需要在解释与适用法律中,回应和实现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期待,让司法结论与老百姓心中的那杆“秤”同频共振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